跨界经纬声音特辑 | 王媛婷:声音写作教学法初探
*图片、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及时联系!我们一定妥善处理!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强调,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,“自然风光、文化遗产、风俗民情、方言土语,国内外的重要事件,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”“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”。作文教学是以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真人真事,抒写真性情为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,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。作为教师,可以根据地域特点,引导学生挖掘身边丰富多彩的声音资源,让枯燥的作文教学变得妙趣横生。
一、发现资源,激发习作兴趣
苏霍姆林斯基、赞科夫提倡从沉静、细腻地观察客观世界入手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。母语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也极力呼吁求诚写文,写生活作文。我们的生活中其实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,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灵感。作为教师,应该启发学生挖掘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创意写作,开拓思维。在本文的教学设想中,计划带领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声音资源丰富学生的习作。
(一)走近烟火气息的街头
街头是最贴近生活的地方,有着车来车往的喧嚣,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叫卖声,既嘈杂又温情,构成了人间百态的乐谱。不论是出游路上还是上下学会经过的大街小巷,其中都蕴藏着千千万万的声音资源。可以带领学生走近烟火气息的街头,让学生选择一个最熟悉的街头,在不同的时间段去观察该街头的声音,从听觉上去感受不同时段街头生活节奏的改变。选择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地点,催生他们的创作热情。
也可以带学生鉴赏名家名篇中关于街头的描写,例如老舍笔下的街头巷尾有蹲着拉车的人,各种做小买卖的人瞅着来往的路人,杂耍艺人……看看名家是怎样进行描写的,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发。
(二)亲近自然气息的郊野
乡村田野像一首动人的歌谣,旋律悠扬,像一幅美丽的画卷,绚丽多彩,像一首清新的小诗,精巧别致。
春天,带领学生走进乡野,缕缕春风在耳畔轻轻吟唱,蜜蜂“嗡嗡嗡”地飞来飞去,河水哗哗,小鸟啾啾,演奏着一首生命的交响曲。夏天的乡野热情似火,一声高过一声的“知了知了”,青蛙家族的大合唱“呱呱呱呱”,雷伯伯说来就来——“轰隆轰隆”,就连学生也忍不住连扎几个猛子——“扑通扑通”。秋天,一片金黄,“刷刷”,那是黄叶道别的声音,“轰轰”,那是收割机忙碌的声音,“哈哈”,那是农民伯伯乐开怀的声音。冬天,狂风怒吼,麦苗打着呼噜……聆听诗情画意的乡野之歌,既是一种惬意的享受,也是写作灵感的唤醒之旅,写作激情的燃烧之旅。
二、采撷资源,积累习作素材
(一)仔细聆听 收集素材
声音资源无处不在,但也是千差万别的,即使是同一个事物发出的同类声音,也是有区别的。同样是关门声,有的大得吓人,“哐当”一声,有的细若蚊蝇,“吱”的一声滑过耳畔,有的急促,有的悠长,仔细听,总有细微的差别。在采撷声音资源前教师要叮嘱学生用心聆听,听准确,听细致,听透彻,不要走马“观”花,浮光掠影。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:“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,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,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和没有写过的特点。”其实这里的“观察”就包括“听”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出事物此时此刻声音独有的特点,细微的变化,作文才能写得真实、具体。
(二)整合分类 收纳素材
听到有趣的声音及时记录下来后,一定还要记得提醒学生做分类。可以让学生以主题去进行分类,例如街头上的叫卖声为一类,街头的汽车鸣笛声为一类……在仔细聆听的基础上,学生的收集应该是有目的的。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声音素材积累在脑中,更要学会分类记录,形成声音资源“小仓库”,一旦需要的时候随拿随用。记录的方式多种多样,可以以日记的形式,每天一记,或长或短,或严谨或随意,随性所致;可以以材料手册的形式,分为“自然之声”“生活之声”“嬉乐之声”“想象之声”等门类,用简短的语句分项记载;也可以带上录音机、摄像机现场实录,形成音频材料。这样作文的时候,就会有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。
三、运用资源,提高习作水平
(一)灵活运用 展示素材
声音素材的整理积累,只是作文的前奏,积累再多,如果不能灵活运用,也就失去了意义。所以,在素材的采撷、积累过程中,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着运用。虽说学生一起在学校的时间很多,但毕竟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、阅历不同,自然积累的素材也就不尽相同,所以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素材分享平台——班级声音资源分享会,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,实现资源共享,还能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表达技巧,提升表达能力。教师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习作展示的舞台——班级主题小报。先组织学生围绕各大主题进行写作,尽可能地把自己积累的声音素材大胆、准确地运用到作文中,使读者如见其景、如闻其声,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感染力。再从中选取优秀习作或片段,刊登在班级主题小报上,力争让每个人的大名都能见诸报端,个个登上“大舞台”,人人成为“小作家”,让写作成为一种乐趣。
(二)用心思考 写作实践
只是仔细听,还远远不够。大家一起外出采撷资源,有的回来文思泉涌,笔走如飞,有的却感到一无所获,写出来的东西干瘪苍白,没有新意,究其原因,是后者在倾听的同时没有开动脑筋思考。仔细聆听的同时如果用心思考,就能把听到的感性的东西,上升到理性的高度,由表及里地认识,由此及彼地联想,写出来的文章更有深度。所以听之前,要告知学生多想想“是什么”“怎么样”“为什么”,带动视觉、触觉、嗅觉等多种感官参与,联系生活,用心思考,将所见所闻酝酿成一种认识、一份感悟、一点收获。比如,走在街头,可以引导学生思考:听到了什么?这些声音怎么样?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?由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?带着这些思考去听,就会有构思新颖、见解独到的习作诞生!
主编:凌逾
责编:王媛婷
往期精彩
跨界经纬荐书 | 陆婵映:《一瞥集——港澳文学杂谈》(陈子善著)
关于投稿:投稿邮箱kuajietaiji@163.com。
要求: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,照片1-2张。
关于赞赏:三分之一作者稿酬、三分之一编辑酬劳、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。
【跨界经纬】 第1832期
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
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